目前,8款PD-1/L1所屬企業都已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,PD-1/L1第一梯隊的成績總體都在迅猛上漲,市場規模逐漸打開,但分化也日益顯現,醫保和銷售能力成為關鍵。
成績分化
首先來看第一款獲批的國產PD-1—來自君實的特瑞普利單抗,2018年該產品在中國獲批上市,2019年2月底,依托君實生物百余人的銷售團隊正式開始銷售,2019年,該藥實現銷售收入7.78億元。2020年上半年銷售4.26億元,當期毛利率為89.84%,銷售費用為2.28億元。
目前看來,在6款PD-1中君實的銷售額處于下游,同時其銷售團隊規模也并不大。對于一家進入商業化階段一年的Biotech來說,銷售人員從最初的百余人到目前的561人,這樣的銷售收入仍然不錯。
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是第二款獲批的國產PD-1,其獲批時間為2018年年底,2019年即商業化第一年就實現了超10億元的銷售額,2020年納入醫保降價后,仍然實現了快速增長,上半年銷售9.21億元,接近去年全年的數據,增速為177%。
信達生物稱納入醫保后,加快了進入醫院渠道的程序,拓展了主要城市以及次級城市的覆蓋率,并借助醫保在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認知度。2020年上半年,該產品覆蓋醫院也從2000家增長到3500家,DTP藥房則從500間增至900間。同期,信達的銷售團隊也從700余人增長到1100余人的規模,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為4.46億元,約為君實的兩倍,但同時信達擁有兩款商業化產品。
恒瑞的卡瑞利珠單抗在2019年5月獲批上市,是第三款國產PD-1產品,上市相對于前兩款產品晚了約半年,也是四大國產PD-1中唯一未公布銷售數據的產品。但據業內消息,在2019年上市的半年中銷售額已經突破10億元,而2020年的上半年,有媒體引用IQVIA數據稱,其半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0億元,并稱反超K藥,但也有說法表示其銷售額突破10億元。目前,恒瑞的銷售團隊規模在15000人上下,其商業化能力不容小覷。
而第四款國產PD-1來自百濟神州,其獲批時間為2019年底,上市銷售于2020年3月,因而相對于其他幾家,百濟神州的銷售收入為不足6個月的數據,但其在約4個月的銷售時間內實現了4994萬美元銷售額,約合3.5億元人民幣,若能保持住這個水平,年底便可超10億。
相對于另外兩家創新藥研發公司,百濟神州此前已有數年商業化經歷,其PD-1也并非第一個商業化產品。今年上半年,百濟神州的銷售、一般及行政管理費用達到2.3億美元,折合人民幣超過16億元,同比增長65%,同時百濟神州手里的商業化產品已經達到至少5款,一年內還有多款自研以及合作產品預計獲批。
此外,另外四款來自默沙東、BMS、阿斯利康和羅氏的PD-1/L1產品并未公布中國區銷售數據,但依據上述媒體援引的IQVIA數據來看,恒瑞已經反超默沙東,成為國內銷售額最高的PD-1廠家。但從全球數據看,默沙東仍然是一騎絕塵。
7月31日,默沙東公布2020年Q2財報,K藥二季度銷售額為33.88億美元,增長31%,上半年累計收入66.72億美元,增長38%。同時表示,受益于K藥和HPV疫苗,二季度默沙東在中國營收8.11億美元,增長9%,上半年中國市場累計營收16.57億美元,增長14%,可見K藥在華銷售仍然是快速增長的,并貢獻了主要的增長動力。
反觀O藥則不太樂觀,上半年其全球營收下滑6%至34.19億美元,遠低于K藥的66.71億美元。
僅僅是開始
PD-1出現在中國市場上仍然不足3年,雖然創新藥生命周期越來越短,但三年的時間對于廣譜抗癌藥PD-1來說,在中國遠未達到峰值。
據第三方測算數據,預期2020年中國抗PD-1/PD-L1抑制劑市場規模將達到132億元人民幣,2023年將達到664億元人民幣,并將于2030年增長至988億元人民幣,也就是說,未來十年這一市場還有近8倍的增長空間,而僅僅在今年,8款產品將分享超百億元的市場。
從適應證來說,雖然PD-1超適應證范圍銷售已不是新聞,但目前各家仍在大力拓展適應證。K藥目前已獲得5項適應證,恒瑞則后來追上,獲批肝癌、非小細胞肺癌等4項,O藥獲批3項,這三個PD-1產品適應證拓展最快,也已率先獲得肺癌、肝癌等大適應證,百濟神州、信達、君實雖然獲批相對較少,但目前也已在大型適應證上臨近獲批或申報的階段。
從價格方面來看,國產PD-1在醫保及慈善贈藥后的價格約都在10萬元/年上下,相差不大,但進口產品則普遍遠高于此。
而康方生物/正大天晴、基石藥業等第二梯隊的廠家也已申報上市,預計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期間,第二梯隊的產品會陸續獲批。
對于PD-1在中國的廣闊市場而言,目前僅僅是開始。
但也不難發現,PD-1/L1成為了一些創新藥企切入商業化的第一批產品之一,例如君實、信達、百濟神州、康方生物等等,PD-1成為了這些創新藥企練兵及成長的市場。
而創新藥企的商業化能力則成為了關注點之一。目前我們看到的銷售較好的企業例如恒瑞、默沙東都擁有強大的銷售團隊,信達則借助醫保實現了放量,以及進口產品也有其海外市場的表現和數據背書。
但無疑,這些立志要做big Pharma的創新藥企的商業化能力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。其中,百濟神州由于合作伙伴被收購在中美兩國同時自建團隊,康方生物則借助正大天晴之手切入商業化,信達、君實等通過挖來跨國藥企人才建立起商業化團隊。
通過此前E藥經理人對部分創新藥企的采訪,只有一兩家企業表示要建超大規模的銷售團隊,而大部分企業則依據產品獲批進度來逐漸擴大規模,并將爭取醫保來減少對規模的依賴,這也是適合大多數創新藥企的商業化路徑。創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的情況下,盡早實現產品銷售峰值是共同的目標,醫保則成為了他們目前最大的抓手。
2020年醫保目錄成為了這些藥企的必爭之地。但無論如何,PD-1/L1在中國市場僅僅只是開始,未來還有諸多可能。